今年春节档,短短一个假期,全网都在吹爆《流浪地球》,我似乎来晚了。
但,一千多年前,土楼客家人也曾经《流浪地球》。
客家人,是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千百年来,客家人吃苦耐劳,开拓进取,克勤克俭,人才辈出,因此有“东方犹太人”之称。
关于“客家”,史学界一般认为:客家是从中原南迁的汉人,由于受到边疆部族的侵扰,客家先民从中原辗转迁到南方。以后,继而再往南、往各地分散迁徙,形成客家散布许多地区的局面。
第一次大迁移(公元317~879年间),是由五胡乱华侵扰割据所引起。为避难,自晋代永嘉以后,中原汉族开始南迁,当时被称为“流人”。逐渐形成了三大支流,最后,远的到达了江西中部南部、福建等地,近的,则仍徘徊于颍水淮水汝水汉水一带。
第二次南迁(公元880~1126年间),由唐末黄巢起义引起。十几年动乱,中国各地人民都分头迁徙。这次迁徙,远者,少数已达惠、嘉、韶等地,而多数则留居闽汀州,还有赣州东部各地。
第三次迁徙(公元1127~1644年间),宋时,由于金人元人的入侵,客家人之一部分,再度迁徙。这次由于文天祥等组织人马在闽粤赣山区力抗入侵外族,三省交界处成为双方攻守的重地。于是,先至闽赣的中原氏族再分迁至粤东粤北。而与此同时,流入汀州者也为数日多。
第四次迁徙(公元1645~1843年间),明末清初,一方面客家内部人口已不断膨胀,另一方面,满洲部族入主中国。在抵抗清的入驻无力之后,民众再次分头迁徙,被迫散居各地。相当一部分人,迁入四川等遭兵火毁灭之地,重新开辟垦殖。是即第四次迁徙,“移湖广,填四川”。康熙皇帝为了争取南方的民心,赐给每个男子8两银子、妇女儿童4两银子,鼓励客家人迁入四川、广西及台湾。一向以客家人为荣的朱德同志的祖辈就是在这一次迁徙时,从韶关移居四川的。
第五次迁徙发生于太平天国起义末期(在1866年以后),当在清后期。这可以说是一次世界范围的迁徙。人口日多,山区条件差,不足养口。于是,客家人分迁往南至雷州、钦州广州潮汕等地,渡海则出至香港澳门台湾南洋群岛,甚至远至欧美等地。
经过多次的辗转迁徙,客家人始得在各地安身立命,世代繁殖,终至今日成为中华民族一支重要的特殊的民系。
中国人认为,“家”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地方。所以电影里,即使面临灭顶之灾,我们也觉得故土难离,去哪都要带上全部身家,给地球安装一万个行星发动机,带着地球一起去流浪是最好的解决方案。
家是安身立命之所,对于重视家庭观念的客家人,最能放映保卫家园决心的建筑,莫过于客家土楼。土楼既能御敌,又能防风方震,加上建筑所构成的冬暖夏凉,堪称一个“五星级的家”,永定土楼更是在2008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而对于客家人来说,家是根、是归宿。客家典型建筑圆形土楼就是“团圆”文化的一个缩影。
在漂泊的岁月里,客家人一直没有忘记自己的根。他们把对家乡的思念转为对祖先的敬重,要举行隆重的祭祖。
到现在,有人估计,海内外客家人约有一亿二千万左右,其中在香港有三分之一的华人是客家人;在台湾有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人口是客家人。在内地,除闽、赣、粤三省外,湖南、广西、四川等省都有相当数量的客家人。在海外,东南亚各国、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也都有很多客家人。
电影主人公韩朵朵呼吁全球救援时,她痛哭流涕道“希望,是像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
几千年的磨难从来没有压垮过客家人,先祖的奋斗史还在延续。我们是天生的乐观派和行动派,前行的路上或许还有无数的艰难险阻,但不必退缩。
从众多的珍贵史料和族谱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几乎每地每姓都把最早迁抵闽西的先祖尊为南方始祖,把闽西作为客家先民在文化里程中告别中原的终点和成为客家人的起点。来源:土楼永定景区
您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热点图文推荐:
土楼种类繁多、规模宏大、结构奇巧、功能齐全、内涵丰富著称,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被誉为“东方古城堡”、“世界建筑奇葩”,“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