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有崇礼传统。客家人秉承周礼,自古以来就为“礼” 所指引、训导、制约,言行规范无不出之于“礼”。加上文化素质较髙又受到儒家和士大夫思想的影响,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比较注重礼仪。无论婚嫁生育丧祭都有一套礼节。有客人来必让上座,客到茶到留客吃饭。在长辈面前,晚辈必须尊敬不得喧哗。人们之间发生矛盾,得听从长辈劝导裁决不得无理取闹。在客家人中提倡安分守己讲究品德情操,有许多民歌劝人敬老扶幼夫妻恩爱勤俭持家,力戒吹、嫖、赌、饮等恶习使社会形成良好风气。
振成楼祖堂内的楹联
客家人具有强烈的寻根报本宗族意识。长达千年悲壮的迁移史处处如浮草般漂泊无依,使客家人对根的认同特别强烈对祖先的崇拜特别虔诚,这种强烈程度是汉族其他民系很难企及的。“树有本,水有源”,客家每个姓氏谱牒开宗明义几乎都赫然书写这则谤语,每个客家堂号堂联都不厌其烦叙述氏族的源起衍播。“八十公公要祖家,八十婆婆要外家”“富贵不离祖,游子思故乡”,无论贫富贵贱男女老少,谁都不忘自己根之所在本之所依,正所谓“摘瓜寻藤,念祖寻根”。
这种寻根报本宗族意识强烈地体现为祖先崇拜。祖先崇拜首先体现在重视宗祠的修建上。宗祠是宗族历史与荣誉的象征,是供奉祖先神主牌位和举行祭典的圣地,又是宗族议事、执事的场所,可以说是宗族的标志。
振成楼的祖堂
祠堂的建造是宗族奠基立足的宣言,祠堂的兴衰昌败是宗族势力的表征。客家人非常重视建筑宗祠,在经费还不够支付建祠时要先建一个“香火厅”,有个地方奉祀祖先是至关紧要的;一旦经济条件允许便动手兴建宗祠。一般规律是先有“香火厅”后有宗祠,有宗祠之后,宗祠所属各房又各自建“香火厅”。
过去每个宗祠都有一定产业,有的是祖宗遗产,分家时抽出一份作为“蒸尝”,有的是专门购置作为祭祀公业,有的是后裔捐赠。祭产收人是为祭典、修缮宗祠、奖学助学及族中活动所用。其次便是祭祖修谱。广大客家地区几乎家家户户都悬挂祖宗牌位,每个姓氏祭祖修谱广泛盛行。
承启楼的祖堂
对祖先的崇拜,一方面固然是报本是乌雀尚知返乳,“天有日月,人有良心”“当家方知柴米贵,养儿方知父母恩”;另方面对祖先崇拜而祭祖修谱更重要的是保佑子孙后代,因为“朝神不如祭祖,读书不如看谱客家人的宗教信仰是多 神崇拜,但“朝神”与祭拜祖宗相比又要稍逊一筹了。客家人重视读书视四书五经为晋身之阶,但阅读族谱明瞭源流又胜过学习四书五经一筹。
因为在客家人看来祖宗是有灵性的,“状元探花, 都出祖上脚下”。因了祖先崇拜,客家人的宗族观念极为强烈,“只有千年的家族,没有百年的亲戚”,在宗族这棵千年大树上绵 延着数不淸的枝枝叶叶,而每一枝叶都不会忘记归根寻根。强烈的寻根报本宗族意识,让客家人牢牢坚守自己的语言“宁卖祖宗田,唔忘祖宗言”“宁卖身,不卖声”“离乡不离腔”。
客家以这种浓郁的寻根报本宗族意识,造成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審家人,宗亲血缘都比较强族群意识也比较深。这固然可从他们重视修族谱建祠堂、讲究重视堂号堂联、热心修祖坟祭祖宗等活动中看出,还可从港、澳、台胞,海外客籍的联谊组织形式得到印证,因为他们的诸如商会、社团的组合也大多是以血缘宗亲为引力凝聚而成的,而这种宗族亲力正是客家民系独立之原因。
您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热点图文推荐:
土楼种类繁多、规模宏大、结构奇巧、功能齐全、内涵丰富著称,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被誉为“东方古城堡”、“世界建筑奇葩”,“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